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研究
泰州市残疾人体育工作现状及思考 组联部
信息时间:2015-08-31 阅读次数: 【打印本页】

 

泰州市残疾人体育工作现状及思考

 

组联部

残疾人体育事业是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残疾人通过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不但可以改善机能,增强体质,而且能够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我市的残疾人体育工作由于种种原因起步较晚,且基础薄弱。近年来,在市体育局和市残联的共同努力下,虽然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仍然滞后于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一、我市残疾人体育工作发展的现状

1、全市各级残联职能机构逐步健全,为我市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组织保证。

泰州市残联党组、理事会针对我市残疾人体育事业底子薄,基础差的实际情况,从组织建设和载体建设两方面入手,大力推进我市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在组织建设方面,市残联首先明确由组织联络部主管残疾人体育工作,同时要求各市(区)残联也明确相应部室负责残疾人体育工作,并与同级体育主管部门建立紧密的工作联系。20061月,为了更加广泛地动员社会各界支持残疾人体育事业,不断提升我市残疾人体育工作水平,市残联报经民政部门批准,成立了泰州市残疾人体育协会,并由市残联理事长出任协会会长。经过全市各级残联的共同努力,我市的残疾人体育工作基本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良好工作机制。

在载体建设方面,市残联主要加强了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的建设。市残联在充分调研各市(区)体育人才优势和体育设施情况的基础上,分别在泰兴市、姜堰市、兴化市和海陵区建设了泰州市残疾人田径、乒乓球、游泳和举重训练基地,为我市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载体和平台。与此同时,我市还积极创造条件,向省残联申请建立全省残疾人体育分项训练基地。2005年,市残联借助我市盲人柔道运动员薛兰梅在2004年雅典残奥会勇夺金牌的有利时机,积极申请建立了江苏省盲人柔道训练基地。2006年,在市残联和泰兴市的共同努力下,江苏省脑瘫足球训练基地落户泰兴市。2011年,在省残联宣文处大力支持和泰州市残联积极争取下江苏省残疾人羽毛球队正式落户泰州市,20129月,在全国聋人羽毛球锦标赛上,江苏省聋人羽毛球队选手不畏强手,表现出色,取得佳绩,共获得两枚金牌、一枚铜牌和两个第五名,排名全国十四支代表队金牌榜第一名。其中南京籍的查正春和我市选手唐楷峰分别获得男子单打的金牌和铜牌;两人还合作获得了男子双打的冠军;我市选手陈洁、孙颖获得女子双打第5名,该成绩也创造了我省聋人羽毛球队在这个项目上的历史最好成绩;这一批省级和市级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的建立对我市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也为我市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开展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不断丰富我市残疾人的业余文化生活。

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是活跃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弘扬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的有效方式。市残联党组、理事会深刻认识开展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坚持活动组织与硬件建设两手抓,不断推动我市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近年来,市残联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残疾人体育比赛活动,丰富残疾人业余生活,增进残疾人沟通与交流。2005年,市残联和市体育局举办首届残疾人体育五项单项比赛,全市130多名残疾人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参加了田径、游泳、乒乓球等项目的角逐,并最终产生各单项冠亚季军和团体总分前三名。随后的2006-2008年,市残联每年都坚持举办一到两次残疾人体育单项赛事,内容涉及田径、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等广大残疾人喜闻乐见的有群众基础的体育项目。2008年,为了迎接北京残奥会的召开,市残联联合市体育局举办了一次残疾人趣味运动会,比赛根据不同类别残疾人的身体特征分别设置了拔河、跳绳、飞镖、串珠子等体育比赛项目,广大残疾人在赛场上竭尽全力,顽强拼搏,充分享受着比赛给他们来带来的快乐。市残联也通过组织此类活动,为广大残疾人提供了一个加强交流,增进友谊,实现自我,增强自信的平台。

与此同时,市残联还加大了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设施的建设力度。为了解决市区没有专供残疾人娱乐健身的活动场所问题,2007年,市残联投资2600万元建设泰州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其中即包含专供广大残疾人娱乐健身的残疾人活动中心,活动中心购置了乒乓球(含盲人乒乓球)、羽毛球、台球、沙狐球及各类健身器材等娱乐锻炼设施,残疾人将可以在中心享受到免费的体育娱乐休闲服务。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于20097月正式对外张放。此外,市残联还大力推进康复进社区工程,市及各市(区)残联出资为社区配备残疾人康复器材,让广大残疾人在家门口就能够进行康复锻炼,恢复身体机能。目前,海陵区100%的街道都设有残疾人康复训练室。

3、挖掘和培育优秀残疾人运动员,残疾人竞技体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残疾人竞技体育是残疾人体育的重要表现形式,残疾人运动员在各类比赛中的竞赛成绩是残疾人体育工作情况的最直接的反映。在建市之初,我市的残疾人竞技体育工作与各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2003年,市残联从我市残疾人竞技体育工作的具体实际出发,提出了“广泛选材,重点培养,发挥优势,强化训练”的残疾人竞技体育工作方针。根据这一指导方针,市残联与市体育局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推进我市残疾人竞技体育工作的发展。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市的残疾人运动健儿逐步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在各类国际国内大赛中奋勇拼搏,摘金揽银,用自己的残疾之躯不断挑战着生命的极限。

2003年,在加拿大举行的第二届世界盲人运动会上,我市视残运动员薛兰梅勇夺70公斤以上级盲人女子柔道金牌,在香港举行的远南残疾人青少年运动会上,我市盲人运动员吴晶独揽3枚金牌,为祖国和家乡争得了荣誉。同年,我市13名残疾人运动员参加第六届全国残运会柔道、自行车、轮椅篮球、聋人篮球、羽毛球、击剑、坐式排球、举重、田径等十个项目的比赛,取得了金牌6枚、银牌9枚、铜牌5枚的好成绩。

2004年,我市共有2名残疾人运动员参加了雅典残奥会,其中视残运动员薛兰梅在比赛中不负众望,夺得70公斤以上级盲人女子柔道金牌,写下了我市残疾人竞技体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市另一位有夺金希望的盲人运动员吴晶因脚腕扭伤遗憾地退出了比赛。

2005年,我市先后选送近十名残疾人运动员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体育集训。来自兴化的残疾人运动员时丽云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中夺得一枚银牌。

2006年,我市残疾人体育健儿参加第七届全省残疾人运动会,取得金牌9枚、银牌8枚、铜牌10枚的好成绩。在全国残疾人羽毛球和游泳单项比赛中分别获得金牌1枚和银牌1枚。

2007年,我市3名残疾人运动员参加了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肢残运动员蒋卫青分别夺得羽毛球站立五级男子双打金牌和男子单打银牌;聋哑运动员沈勇在F60级铅球比赛中,夺得男子组银牌;视残运动员薛兰梅由于在盲人女子柔道75公斤级项目上没有敌手,组委会被迫取消该级别比赛,薛兰梅也成为该项目的无冕之王;在我市集训的省脑瘫足球队在七残会上同样表现出色,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并为国家队输送了1名优秀运动员。

2009年,我市选手在江苏省残疾人青少年田径锦标赛上取得了7金、2银、6铜,以团体总分301分的优异成绩,列全省第四。

2010年,在省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上,我市残疾人运动员奋勇拼搏,共获得金牌15枚、银牌11枚、铜牌8的历史最好成绩。此外,我市还向国家队、省队输送了的一批优秀运动员,他们在国际、国内赛场上奋勇拼搏,为祖国、为家乡赢得了荣誉。我市靖江籍的盲人运动员张魏在2010年广州亚残运会的盲人门球比赛中,作为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与队友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夺广州亚残运会女子盲人门球项目金牌,成为我市首位亚残运会冠军。

2012年,在江苏省残疾人青少年游泳锦标赛上,我市11名游泳健儿不畏强手,奋勇拼搏,最终取得八块金牌、四块银牌、五块铜牌,团体总分130,位列全省13个代表团第四名的好成绩。

二、我市残疾人体育工作存在的不足

当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的残疾人体育工作在取得一定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全市各级残联对残疾人体育工作的重视不够。残疾人体育工作虽然是残疾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但与残疾人康复、基层组织建设、社会保障、就业培训等与残疾人息息相关的中心工作相比,残疾人体育工作往往被置于次要地位,全市各级残联对残疾人体育工作的要求往往浮于表面,仅仅满足于应付各类比赛任务,重在参与,对于比赛成绩却没有过高期望,缺乏进取意识。可以说,这是我市残疾人体育工作滞后于其他残疾人工作的根源所在。

2、全市残疾人体育工作经费投入普遍不足。残疾人体育工作的开展是必须以一定资金投入为前提的。但一直以来,我市残疾人体育工作经费的投入普遍不足。这里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各级财政对残疾人体育工作经费投入不足。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市残疾人体育经费实际支出70万元,占市残联全年经费总支出的2%。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对残疾人体育运动重要性认识的日趋加强,残疾人体育已从原来单纯的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提升到与残疾人竞技体育并存的局面。目前每年的残疾人体育经费主要用于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实际用于残疾人竞技体育的经费却很有限,运动员的训练、比赛的服装费、伙食费、差旅费、误工费、教练员的工资、训练场馆的租借费等等都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而一些运动器材昂贵的残疾人竞技体育项目就无法开展。残疾人竞技体育经费完全依赖政府的拔款,来自社会、企业赞助及其它途径几乎没有,从而制约了我市残疾人竞技体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出于对竞技体育成绩不确定性的担忧,各市(区)残联在开展残疾人体育工作时往往有所保留,不愿把经费投入到一项前景不确定的工作中去。因此,工作经费不足实际已成为束缚我市残疾人体育工作发展的桎梏。

3、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不够普及。目前,我市的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大多是由市残联主导的,其形式主要是以残疾人喜闻乐见的各类单项体育比赛出现,参加人员多为各市(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在校残疾学生和盲人按摩机构的残疾员工。总体看来,我市的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形式较为单一,不够丰富,受益面较窄,不够普及。

4、残疾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严重匮乏。近年来,我市的残疾人竞技体育主要依靠薛兰梅等少数几个明星运动员支撑局面,由于忽视后备人才队伍的挖掘和培养,虽然也曾一度在各类赛事中摘金揽银,但却难掩后备人才匮乏的窘境。2004年雅典残奥会我市3名运动员参赛,获得一枚金牌,但2008年北京残奥会我市无一人参赛。这无疑是我市残疾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严重匮乏的最好例证。目前我市长年保证系统训练的残疾人运动员仅有10名, 其中,1名省队助理教练(游泳队),8名运动员参加省队集训(田径队3人、游泳队1人、轮椅击箭1名、举重队1人、羽毛球队2人)1名运动员在我市体校参训(盲人柔道)。从现阶段看我市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员队伍处在“青黄不接,后继少人”的状况。

三、推进我市残疾人体育工作跨越式发展的举措

针对我市残疾人体育工作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要改变目前在省内的落后局面,我认为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

1、加强残疾人体育工作的推进力度,引导全市各级残联重视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为了逐步改变我市残疾人体育工作的现状,首先必须以创新的工作举措来引导全市各级残联,特别是各市(区)残联更加重视本地区残疾人体育工作,从根本上促进我市残疾人体育事业的进步。要细化各市(区)残疾体育年度工作目标,加大对残疾人体育工作的考核力度;要充分发挥各残疾人体育运动基地的载体作用,重视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工作;要积极推荐优秀残疾人运动员参加国家和省的专项体育集训,借势提高我市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要加大对在各类赛事中获奖的残疾人运动员的奖励力度,鼓励残疾人运动员刻苦训练,为家乡争光添彩。

2、加大对残疾人体育工作的投入力度,为我市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残疾人体育工作要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要保证必要的资金投入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方面要大力争取财政对残疾人体育事业的投入,将残疾人体育经费纳入各级残联的部门预算,并争取在部门预算中逐年增加残疾人体育专项经费的比重,要利用举办全市残疾人运动会等重大残疾人体育活动的时机,申请追加残疾人体育专项活动经费;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在全市各级残联统一思想,明确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意义,在各级残联征收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一定的残疾人体育工作发展经费,两着并举,保证我市各级残联对残疾人体育工作经费的投入。

3、广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全市广大残疾人中逐步形成崇尚运动的良好氛围。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是活跃残疾人业余生活,改善增强残疾人身体机能的有效手段,是发展残疾人竞技体育的基础。为了引导全市广大残疾人热爱体育活动,要在目前开展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使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常态化、制度化,让更多的残疾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我认为主要从两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要借助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康复器材进社区的有利时机,各级残联要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形式多样的残疾人健身比赛活动,动员和引导社区残疾人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增强体质,改善机能。另一方面,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各市(区)残联要逐步建设残疾人文体活动中心,开设适合各类残疾人参与的体育项目,面向残疾人免费开放,丰富广大残疾人的业余文化生活。

4、挖掘和培育优秀残疾人体育人才,为我市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撑。目前我市残疾人竞技体育人才的主要来源是全市各特殊教育学校的在校学生,而我市现有特校都以中小学年龄段教育为主,大部分没有开设高中、职业中专等相对高层次的特殊教育。因此,造成了大量优秀体育人才外流的现象,也从根本上动摇了我市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平时要注重优秀残疾人体育运动员资料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力争早日建成我市优秀残疾人体育人才信息库,并与他们保持工作联系,鼓励他们为家乡多作贡献。此外,要进一步发挥市各残疾人单项体育训练基地的作用,将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工作由原来临赛前被动训练变为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训练,努力提高竞技水平。

4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教练员队伍。由于残疾人竞技体育的特殊性,这就需要一批热爱残疾人体育事业、熟悉残疾人心理、了解残疾人生理特点、掌握残疾人训练方法和懂得残疾人比赛规则的教练员。建议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形式,选拔一批训练经验丰富、年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练员,并给予教练员接受培训、观摩比赛等机会,让其及时了解和掌握先进的、科学的训练思路和方法,以保证我市残疾人竞技体育训练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并建立完善的教练员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鼓励教练员抓队伍、出成绩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带动我市残疾人竞技体育的发展。

5建立规范的残疾人竞技体育事业保障机制,充分调运动员、教练员的积极性。建议会同民政、社保、教育、体育、新闻等相关部门出台针对我市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员在选拔、教育、培养、赛后安置等不同阶段的保障性文件,运用激励机制充分调运动员、教练员的积极性。对在重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教练员进行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层奖励。通过新闻媒体对其优异成绩和感人事迹进行宣传报道,激发了社会对残疾人残疾人运动员、教练员的认知度。积极探索运动员的政策保障问题,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让其安心训练。对发现培养优秀后备人才做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进行重奖,鼓励各市(区)建立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并进行重点扶持。